这个系列留存的是我想写但还未写的文章。
一直被老师说写的东西看不下去,各种用词似乎总是拍脑袋定的,我现在也有些怀疑自己。但仔细想了想,科研写作确实有一套自己的成熟规范,这是一种为了方便学术交流而定下来的约束,不可埋怨,只需要多进行训练。
这些则是写论文、做项目以及学技术外的消遣而已。我不用在乎某个词是否符合标准,也可以相对随意的打散句子结构。这很自由。算是我仅有的兴趣吧,对一个无聊的人,有兴趣始终是难得的事。
在休息娱乐方面,我与大多数同龄人是不同的。打游戏、看综艺、睡懒觉,我统统没什么兴趣。那正好,多出来的时间可以谢谢随笔,读读博客,暂时远离工作和喧嚣,与自己进行对话。
在课题组时、在工作时,累了想休息的时候。就继续与过去和未来的自己对话吧~
《有线电视》
最先,家里只有黑白电视,只能搜索到家乡卫视。
黑白电视里的节目自然都是黑白的。现在的黑白影像会被作为一种艺术手段,或者是一段历史。而在以前这是我的常态。想起来有一种时间和记忆的遥远感。
家乡的卫视台一个新闻频道,一个有日常节目,想来应该是无趣的。但那时候一天两集的电视节目却让人有现在从未再有过的期待。
后来硬件进行了一次大的版本升级,黑白变成了彩电。与硬件相匹配,软件也有了极大的提升,省卫视和中央一套有了。
再之后的某一天,家里装有线电视了。
世界以信息的形式扑面而来。干涸的谷里有了小河,但还没成为洪流。我站在信息过载的门槛之外,感受着一切。
《虚实结合》
关于读书,有个谈不厌的话题,纸质书、电子书,你选哪个?
这种问题其实很没营养,对这类问题,咱们要学习古人留下的阴阳智慧,要借鉴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,直接从问题破局。很简单,我全都要!
读书确实是需要虚实结合的,不同的场合,不同的类型,不同的章节,适合不同的阅读方式。
如果是在旅途中,如火车上,如飞机中,当然还是电子书,纸质书这时就显出了不足,最宜轻装上阵时,哪还有精力带上一本厚书呢。但如果不是在路上,如卧室橘黄台灯旁,咖啡馆的被树映的一片翠绿的窗前,那倒可能是适合纸质书的场合,手指翻过书页的哗啦啦伴着时钟滴答滴答响,咖啡香味缭绕间,墨香也掺杂其中。
有些技术类书籍,动辄几百页。有时候想临时查找一个特定条目的定义,翻书慢的让人不能忍受。电子类书籍则可以随意跳转,极大提升效率。
有些武侠小说和散文书,则必须落在纸上才能感受到价值。电子屏幕会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人客观上的注意力。使人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的流动上。
《统计学的价值》
最近看了几本统计学的科普读物,最深的的感触是,基本的统计素养确实非常重要。很多概念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逻辑能力,并重塑一个人看世界的方式。如果每个人都能懂一些统计学,贴吧里对喷的话可以少一大半,赌场里跳楼的人也可以少一大半。
统计学,真是一门有用且神奇的科学。
《内隐记忆》
夏天的凉皮之所以被喜欢,终究还是因为内隐记忆。
内隐记忆的类型多种多样,温度的记忆,声音的记忆,气味的记忆,味觉的记忆……
还有它们的组合,无穷无尽。这是形式的记忆,也是形式的力量。
《项目经理》
第一次承担项目经理的角色,是大五上。
《花园宇宙》
小学,花园,雨水,突然被开启的宇宙观。
小学是分开去扫的。每天早上七点半到七点四十,整个学校都会出动。每个年级会负责一块儿。打扫卫生可不是个轻松的活,大的垃圾,小的树叶都要扫干净。八点过一些,由学生组成的检查组要检查呢。如果发现有扫的不干净的,那就要扣分,我们就得再扫啦。
《榆钱饭》
小时不爱吃的榆钱饭,现在开始慢慢怀念,大概是因为这饭只有奶奶给我做过,而吃她做的饭的机会,越来越少了。
求学期间,故乡只有冬夏。现在要工作了,故乡对我而言,就只剩冬天了。
吃不了多少次了啊。
《馒头》
兜兜转转,原来自己最喜欢的还是馒头、包子、馅儿饼。这算是对食物的内隐记忆吗?
饿和渴望油脂的本能。
《一本书的命运》
书的命运都是什么呢? 命运这个词也许过于宏大了些。
从印刷厂出来后,可能永远在阁楼里不见天日,也可能和很多人有各种心灵地对话。
可能在夜市里等待一个有缘人,也可能被黑心的商人贴上价格标签后禁止流通。
我想成为春宵苦短中的古书市之神。多么浪漫的角色。
《我是喜欢历史的吗》
《剑桥金庸武侠史》是典型的历史叙事风格,我读的很是激动,还写了一篇博客《金庸与LEMON》
读至一半休息时,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,我是喜欢历史的吗?说是也是,说不是也不是。我对正史不感兴趣,那些史书我一本也没读过,也暂且没有读的计划。但我对架空历史又充满情感,看着涉及历史的词句,总能想象出当时的大势、氛围、权谋和是非。从这个角度看,我也许是喜欢历史的。
促使这点喜欢的原因倒是很偶然。初中上学之前,我姐告诉我,历史要背的东西最多。本着笨鸟先飞的原则,我在开学前的暑假,把历史书的几乎每个字都背的滚瓜烂熟,借此先发优势,初一初二每次考试的年级第一名。
《瓦房顶》
姜文的《邪不压正》里,男主在老北京的屋顶奔跑。我喜欢这个情节。人像燕子一样,飞在天空上,穿行在屋檐中,这里有短暂的自由。
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在瓦顶看书的童年。
秋天的落日,枣树的阴影,手里的厚书书,我从平房跑到瓦顶上,看累了就看看身边的枣树叶子,眺望一会儿远处的天空。
那时候还小,瓦房顶也不陡。所以偶尔在上面小跑,身轻如燕?大意如此。
农村的瓦房们,一瓦连着一瓦,一片连着一片,这是一个和地下不同的,全新的世界。
这片瓦房的最高处,有一排小雕塑,很可能是古代的神兽,貔貅麒麟之类,它们和瓦同色,一个个也威风的很,我兴起过好几次掰断带走收藏的心思,最终也是一次未成行。
有的瓦房顶可能不易疏水,土也积了一些,来来往往的鸟儿自由自在的新陈代谢,种子就绕过三匝,飘零天涯,降落到了瓦顶上。慢慢地,开出不孤独的芽儿,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植物,眯着眼看还是一片小森林。这棵是大树,另外一棵就是小藤曼,很有趣。
《庙会》
鲁迅的《社戏》,初中课本上节选了一段,我读过很多遍。
赶集,是我喜欢的。那里大约是有着生活的气息,对物质极不满足的那时我们而言,集市就是天堂。 集市里有着一种不同往常的氛围,令人欣喜,令人悸动,令人兴奋,令人期待。
走在一排排小摊中间时,多巴胺在浑身轻快地流动。
那时候是真的无忧无虑啊。现在我突然明白了无忧无虑的意思,但又马上想到,当我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时,我应该已经失去了它。
《求新与求变》
求新和求变,才能心一直年轻。
待在舒适区,生活会像一潭死水。
只有走出去,才能不一眼看到头。
《心比天高》
有一种悲哀叫做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。我不愿这样。
但我要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下 ,打出自己的最好牌局。
《书的味道》
老书好像是有味道的。 不知道是时间的,还是前人的记忆的。 现在的书没有,不知道是书变了,还是我变了。
木头和文字相遇发酵。当笔墨撒在纸上的时候,墨香与木香会绕在一起,慢慢地,慢慢地把人包围起来。
我女朋友说,家里80年代的书的味道,会让她有在看历史文物的错觉。
《书与季节》
史书应该适合冬天看。 情节丰富的也适合冬天看,因万籁俱寂,人也不想动弹,精气神力都回归到身体里去了,此时窝在被窝里,神游于书,随书中人物感受命途多舛,大喜大悲,应当很有代入感。
哪些书适合夏天看呢? 夏天适合看散文,白瓷碗,梅子汤,冰块叮当响。
《最后一桶泡面》
泡面只有一桶了,只要留着,就会有希望。 这也许是深藏于基因的农耕意识。
饿的时候,熬夜的时候,只要想着,我还有一桶泡面呀,就会开心起来。
《吃点东西吧》
山珍海味不及下雨时桌上一碗热汤面。这是我女朋友说的话,我不能再赞同了。
我感觉她也说跟最有安全感的人,一起吃,最有归属感的东西,是幸福的事。
我深以为然。
《雨中游寺》
车里很闷热。
我斜靠着,看雨打在玻璃上。雨痕一道道划过,晕车的感觉也涌上来了。于是,车窗外的光逐渐模糊。
颠簸半个多小时,我的双脚终于踩在了大地上。车外果然有车内企及不了的清新和自由,我现在终于是在车外而不是在车内了。
撑起伞,走过一座小拱桥,雨声打在伞上是哗啦啦的,落在池塘里则是噗哒哒的声音。远处,灯光抹在了墙上,寺庙的墙泛着黄色。墙下卖小吃的摊子撑起了雨棚,他们把炸串扔到油锅里,把铁屉抽出来翻了翻烤红薯,这香味和佛前烟香萦绕在了一起。
罪过罪过,但实在是,太美好了。
我行走在这里,我爱这片黑夜,这片宁静,这片雨幕,这里的一切。
《南浔七日》
现在博客名是南浔遇雨,作者名是鲨鱼观海,以后可能会换回来的。
浔,雨。
是南浔啊,烟雨之南浔,是让我心变得平静的地方。
和妍妍的七天游记 七天行,一天天比一天天愉快,一天天比一天天快乐。 我想记录这些事情,在七十多坐在门口晒太阳时,一边傻笑一边想着这些事。年少时的游历,最大的价值之一,也莫过如此了。
《目的性》
我是否目的性过强了。 或者,更准确来说,我是不是太倾向于拒绝收益较慢的事情?
以及,我总是倾向于争辩自己所做的事,是有价值的。这是因为目的性过强?还是因为自我认同呢。
我不想过于自我反省,但想想这个问题还是有意义的。
《暑假2019》
.这个暑假,是最好的暑假,没有之一。
生活的样子是什么?
工作,休息,相互照顾,相互扶持。
《老师们》
每个阶段都能碰上影响我很多的老师,初中的靳老师,高中的张老师,大学的陈老师
师者,传道受业解惑也。我很感谢他们。
其实我感觉自己是适合做老师的,因为人比较笨,学东西比较慢,各种坑总会踩一遍,因而特别能体会学新东西过程中的苦楚。这份苦楚在教人时,就可以转化为耐心和理解。当然,这个特质可能只适合大部分学生。对那些天才学生而言,拥有这个特点的可能就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师而已。
做老师其实是一件需要
《四平校区》
跟老师去讨论项目。谈完之后,我回到了老校区。
时间已是初秋,但从树叶的间隙往天上看,这应该是夏天的阳光吧。
我坐在教育超市后的木椅上,想着,为什么每次回来都感觉,心这么通透。
在这里,我度过了大学的头两年,像风一样,呼啦啦飞起来的两年。
有时候,我还会想起自己的开学第一天。那握着入学通知书中的附带地图,跟爸妈一起去综合楼报道的时刻。夏天的热气混杂着草木的香味,阳光下一张张好看的、紧张的、兴奋的脸,一个未知的、等我挖掘、探索的大好人生。
保研结束后的一个周二,我去过一趟彰武,找到了曾经的长阳台,拉了一张椅子坐下,在这个好像所有人、所有车都睡着了的午后,看着被雨洗的干净的树。万千思绪涌来,却又抓不到一处。我的大学,好像结束了。
《谈“谈谈风俗画”》
这是一个嵌套型标题。《谈谈风俗画》是汪曾祺分析自己写作风格的一篇文章。他把自己的作品归纳为“风俗画”,并自认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法,我很赞同他的观点。
文中关于风俗画的讲解,和我一直追寻的主题是契合的。
别人也许不知道,但我自己清楚,我的随笔中反复出现“童年”,“回忆”这样的关键词,并对“赶集”,“唱戏”这样的场合有特殊的感情,这和汪曾祺所说的风俗画是对应的。
风俗画像是一张被特意选择的快照,它保留下了那特定一刻的人物百态,人物有什么关系? 可观画推敲。事物有什么趣味,可自行欣赏。这种风格真的很令人喜欢。
直接点出情绪的文字始终是落了下乘,真正的情感应该是流淌在水面之下的。我喜欢《一句顶一万句》、《故乡天下黄花》也是如此。
另外一点,风俗画总是会选一个特定的角度,它是需要发现美的眼睛的。如果所有事物在你眼里都是千篇一律的展开,那是写不好文章的。写随笔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,需要对世界有足够的敏感和耐心。对现代人而言,这其实是一个挑战性的目标。微信、微博、
《记忆的起点》
你记忆的起点是什么,顺着思绪,把时钟往回拨,逆着光阴长河往回走,事情一件件浮现在眼前,美好的、幸福的、遗憾的。走着走着,记忆渐渐稀疏了,也模糊了。
但终究会遇到长河的源头,记忆的起点,表意识下的第一件事,神经细胞间的动态编码,你还没忘,对不对。
是什么呢?为什么会记住它呢?它在你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中,扮演着什么角色呢?
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非常痴迷。
《嘭嘭怦怦蓬蓬》
嘭嘭怦怦和蓬蓬。这是我每隔两周就会有一次的感受。
心声嘭嘭,怦然心动,蓬蓬松松的安宁。
在那里
我会感觉自己是一个”鲜活”的人
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
会不知疲倦地讲话
会把手机扔到一边
会感觉身体很轻
会感觉大脑清明
没有困倦,没有压抑
消化都会变得更好
可以再审视阳光,而不是被它刺得眯着眼
可以再感受味道,而不是每天都食之无味
《少就是多 多就是少》
标题其实是一句很虚浮的话。马克思早就告诉过我们,要辩证地看待事物发展规律。所以任何现象、任何事情,都可以总结为类似的表达。除了标题以外,还可以有“长就是短,短就是长”,“快就是慢,慢就是快”
其实这也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的文章,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”。
《谈起名》
起名是一件需要用心的事,也是一种很有趣味的活动。
看到故事说有人姓梅,又受道家分支阴阳家影响颇深,所以喜欢“影”这个字,于是起笔名为“梅疏影”,双重否定表肯定,又含有无相生的神韵,由此摆脱了姓氏的桎梏。
真是巧妙。
中国人的起名,某种意义上算是命题作文。在这道题目中,姓是绕不开的题眼,找到与它搭档的名是解题过程,形美、声美、神美的姓名则是标准答案。 想起一个好的名字要看喜好、运气和氛围。
梅疏影这个案例对我这个姓氏是有启发的,“无”嘛,跟“没”很相似。《5.3》最后一页上的江苏省状元吴敌,也是用了这种技巧,直接拿“敌”字做名少见,“无敌”就很用心了。
姓名有很强的时代特征。
《狗子们》
年前,还在学校时,我在微博看到一个视频。视频者吹了声口哨,一只大狗摇头摆尾地、很开心地跑了过来,几只小狗愣了愣,也冲了过来,一只小狗还打了个趔趄。我心中羡慕,转发视频并写下一句博文。
我好想变成那个吹口哨的人。
只是没想到,愿望可以实现的那么快。过年回家,家里的豆豆生了三只小狗。小黄、小白和小黑,是它们的名字。它们的性格差异也大,小黄与人亲近,小白非常高冷,小黑性格在二者之间。
豆豆是小型犬,奶水不足。即使很有责任心,但一直被追着吃奶,也已很疲倦了。它最后实在是不甘其扰,开始想法子偷懒。每次小狗簇拥着过来时,它就特意从菜坛有阶梯的一边边跳进去,小狗们有样学样追上去。之后它仗着自己的体型从没阶梯的一边跳出来,小狗们还想跟着出来,但是腿太短也跳不起来,只能哼哼叽叽的转圈了。这种简单高效的战术一定有学术用语,历史上肯定也有类似的战术应用,只是我暂且还不知道。
小狗们在豆豆的带领下,练习搏斗,这应该是必修课。小黄的合纵连横之术应用地很纯熟,它时而合小白战小黑,时而连小黑战小白,从来没被另外两只连手揍过。
也许是战斗的困境能让狗成长,在它们开始会打闹之后,整体状态一天一个样。也不用吃奶水了,给它们几根面条,三小只聚在一起,围成一圈,吃的津津有味。
老家是没办法养那么多狗的。为了它们能吃饱,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将小狗送人。也是吃午饭的时候,我妈选了一只小狗送到了东头一户一直想养狗的人家。回来说,我妈说,这次送去的时候,没给它蒙着眼睛,可能会跑回来呢。我抬头一看,送出去的小狗就在饭桌边蹲着,眼神很是轻蔑。我们哈哈大笑,果然回来了。但究竟是它自己回来的,还是被豆豆带回来的,倒也真说不清楚。
三只小狗终究是都送走了。豆豆也没有很失落,其实几只小狗离我们家很近,是算不上生离的。豆豆是一只非常通人性的狗,从口味就可以看出来。它喜欢薯片、葡萄、方便面、南瓜子等等。它喜欢且擅长嗑瓜子! 我拿着一把瓜子时,它会跳起来,那是它特别想吃某一样东西做的动作。扔给它一个,它会接住,嚼了嚼,把瓜子皮吐出来。
它还是一直会闹脾气的狗子,前几天我抓了一把狗粮,因为无聊所以想锻炼下它接东西的水平,就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给它吃,而是一个接一个的扔。它欢天喜地接了几次,突然就没了精神,看起来不想吃了。我就把最后一小把直接给了它,它吃了几颗后把剩下的放在那里,走到一边,聋拉着眼皮,装起了忧郁。我妈猜测是它接的生气了,因为不会是生病,刚才还生龙活虎的呢。它看我们没搭理它,就自己出去转了两圈,回来后喝了点水,又有了精神。这次我就不敢怠慢啦,直接把大把狗粮直接给它吃,它果然又恢复了精神。傲娇的狗子啊。
《八方大雪》
从外婆家回来的路上,哪个方向都是大雪扑面。调头都不可以,除非停下来雪像暴雨梨花针,真真切切刺人面。但路是必须走的,往回走也不能停。我在路上就想,这跟”人生”太像了。
《老家的树》
老家的树经过了几代变迁。
最初,一方葡萄树,几棵大枣树。
后来盖了房子,树暂时消失了。
现在,有石榴树,核桃树以及杏树,葡萄也重新拿了一枝,可惜它长势不好,不争气。
接下来,我们要种一棵桂花树,等到秋天时,等桂花香满园。
《孔庙》
汝州市中心还有个那么大的孔庙,我二十多年都不知道,真说起来性质上跟上海中心的静安寺差不多。闹市中间的寺庙,很让人惊喜。
这算是一个寄生之庙。
被燕子带着转了一圈,很开心。一年又一年,又是新年的第一天了。彩色流到我的灰色生活里,我很喜欢这句话来描述我的转变。我也真的过得很开心。
《辩论赛》
其实我是很不喜欢辩论的。
但大一,各种机缘巧合,也代表医学院五二班打过一段时间辩论赛,留下了一段很美好的会议。
起源:班级中无人愿去,我被拉上来抵人。
第一场:医学发展可不可以突破伦理界限。我方分到的方向是,可以。
过程:自我洗脑,几度争辩,几位好友。
终局:我还是不喜欢辩论,也觉得辩论赛没有意义,但我怀念那段时光。
《星》
长夜漫漫时,我为观星客。
农村,没有不夜城,没有灯红酒绿,也就没了光污染。因此,在夜晚,抬头可以看到星星。
在不同地方观星是不一样的体验。
在院落中,家会为你切出一片长方形的星空。
在平房上,
《输出能力》
学会输出是进步的最好方法。
《创造未知》
听光能使者的主题曲,耳中飘进“创造未知”这四个字,这是个细想下来很有意思的词。
一般来说,“创造未来”和“探索未知”是出现更多的组合,也相对容易理解些。创造未知出现的少一点。
《多维同理心》
多维同理心,观己的纵向时间维度上的同理心,观众生的横向维度上的同理心。两者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