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来这篇名字是中期项目总结,但想了想,还是组会上提到的“批评与自我批评”更合适一些。
批评在很多人,包括在我眼里,都是一个下意识想去逃避的词汇。不管是批评,还是自我批评,里面往往都包含着对抗、敲打、警示、否认、质疑、受挫、揭疤等。现代人应该没有不害怕批评的。
但我们需要它们。
人是需要进步,需要成长的。批评与自我批评,不仅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,也是兑现自我价值,对自己负责的表现。如果一直把自己放在听不进去任何“尖锐之语”的环境中,那我们很多时候的努力只是让自己在原地打旋儿而已。
接近年终了,我们该总结总结自己,也该批评下自己,批评下别人。
心态。对于设备报销这件事,回头看,整体工作并不多。但是这件事像跗骨之蛆,在几个月时间里,消耗掉了我大量精力,也消磨过我太多好心情。这事儿是深受“拖延”之害,拖得时间长了,它的难度在我心中也被放大了。我越来越怕后面的那堆麻烦,越来越抗拒它、排斥它。拖延会带来“恐怖”,它的危害是很大的。
惯性。惯性有时是不可控的。从长远来看,每个人都要学会状态的自我调节,要学会从坏状态中迅速脱身,要学会让好状态保持一种平稳的发展趋势,按控制论的说法,变化太激烈才不好控。但如果项目压力太大,如果自知状态已经被低落困住了较长时间,那么别犹豫,向外求助吧,可以是面向方案的理性讨论,也可以是围绕吐槽的感性释放。但不要自己一个人蛮干。
责任。在项目进展过程中,由于自己的失误带来的后果一定要担起来,不要甩锅。其他人的责任也切忌不要一味包揽,这样也会有不好的后果。遇到问题时,责任需要划分清楚,但也要迅速把这一页翻过,把重心放在问题解决上。
奖惩。包括我的大部分90后,都有一种奇怪的自遵心,非常渴望认同。因此,当项目进行的顺利时,该夸就夸。当项目因为不可控原因出错时,就该适时提醒、警示、敲打,比如“要发展自己的大局观,什么时候都应该有一个PlanB”就是一位老师教我的好警示。但如果项目顺利完成一个节点,就轻轻揭过,认为一切理所当然,当项目处于迭代期,就对待优化的点给出明显的负面评价。这样的项目做下来,不会让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感受,有的只是负面影响的积累,即使那些负面评价本质上是温柔的善意,但整体也是弊大于利。
全局。有时候我总想,事情最好安排好每个细节再去着手做。但现在逐渐发现,以我的水平,还没到事先推演全局的地步。所以对于一个想法,不要犹豫,着手去做,一路平A做完它!对于手头的事情,比如与他人对接信息,做某个PPT,验证某个想法,更应如此,不要让手头某件事情堆得太久,不要用常规的工作量要求自己,束缚自己,要尽量快!
预演。同时顾全所有事情是很难的。但对于一件具体的事情,在做之前,可以闭眼静思,把事情过一遍。例如,如果组织一场会议,首先要通知到所有相关人员具体的时间和地点,再之后要借好会议室,提前调试投影设备,准备好茶水,调好空调温度。对于讲解,备好激光笔、电脑、各种转接器,把控每个人的时间等等。 之后,按照其他具体块儿再过一遍这件事情,对于PPT,要考虑PPT的时间、尺寸、配色和投影面的关系、转接口,内容在特定场合的合理性、是否需要有统一的结构,是否有需要保留的隐私,是否要统一各家PPT口径,是否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PPT顺序。当然,在这个阶段,也可以考虑与别人讨论,以减少思维的盲区。
负责。举一个例子,我们应该对自己发出去的内容负责。这个“发出去的内容”的界限视情况而定,可以划在向外发送邮件的时候,也可以划定在向上层发送相关内容时,要从形式、内容、影响三方面负责。形式上,不能出现错字、漏字、重字等,格式需要一致且符合预先的需求。从内容上,需要逻辑清晰,表达清晰,内容表述要和环境匹配,该用严谨表达时,要查清官方定义,而不能像写散文一样自造词。在影响方面,要注意所写内容的保密性、切忌出现文档泄漏等,如果出现就是大问题了。
交流。要和别人高效的交流。这个高效交流分为三个方面,不畏惧交流,不拖延交流,注意交流时机。不畏惧交流指的是,如果你的交流对象是某个行业大佬,或者一些比较严肃的老师,不要因为害怕和他们多说话而延误了时机,工作是工作,既然他们是工作那头的对象,那他们就有责任有义务对任务作出应有的反馈,所以就当工作去看待吧,不需要畏畏缩缩。不拖延交流是要对信息做到及时分发和反馈,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信息中转站,你自己需要什么订阅信息?那就以一定频率去访问提供该信息的节点,你需要向哪些节点发送信息?在收到相应信息后,就应及时播报给他们。注意交流时机这件事情可能会被忽略,尽量不要在周末,晚上九点以后,早上九点以前去问别人或者告知别人事情,要考虑别人此刻可能已经下班休息了,再收到信息会心力憔悴的。
提问。对一项工作,在向别人提出问题时,需要至少在自己心中明晰这项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效果。一句话,明确指出问题所在。不然只会让人心力憔悴。